Skip to main content

1型糖尿病科普—别让它成为童年的一道阴影

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,虽然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,1型糖尿病仅占总数的5.6%,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,1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数量并不少。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如果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,对1型糖尿病的控制更要引起足够重视。、

什么是1型糖尿病?

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,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,患者需要终生依赖胰岛素替代治疗维持生命。1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尤其以儿童多见,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。那么,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?

哪些人容易得1型糖尿病?

自身免疫系统有缺陷、父母患有糖尿病、被病毒感染等因素可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细胞,使胰岛素分泌缺乏,导致1型糖尿病。1型糖尿病发病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,甚至会出现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险。

如何判断是否有1型糖尿病?

目前,1型糖尿病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,主要根据临床特征来判断。年轻起病(<20岁)、发病时“三多一少”症状明显或以酮症/酸中毒起病、起病时C肽水平低下并需要胰岛素治疗等,这些临床表现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主要依据。

得了1型糖尿病,除了药物治疗,还需要做什么?

1型糖尿病患儿几乎没有自身胰岛素的分泌,所以一经确诊常需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。虽然药物治疗是不可取代的,但是积极的生活调节也大有裨益——密切注意监测血糖、养成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等也是不可少的。

密切监测血糖

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差、血糖波动大,因此要注意密切监测血糖,尤其是餐前血糖,以便及时调整餐前胰岛素剂量。通常建议每天监测3~4次。如果条件限制,可以每周2~3天、每天测3~4次血糖值。(想了解更多1型糖尿病血糖监测的具体内容,请点击下篇1型糖尿病的血糖监测)

采取合理生活方式

注重心理治疗

由于1型糖尿病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,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因此心理行为干预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环节。有效地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血糖控制,降低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。所以呼吁社会、学校、家庭能够给予糖尿病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,使他们能与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,让他们的童年少一点阴影,多一点阳光。

 

参考文献:

  1. 2009 CDS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科普版)
  2. 2013 CDS 中国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
  3. 《中医堂》编委会主编, 糖尿病自我调治全典,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15(04):6页

本文图片均为原创

*专业内容,仅供健康教育使用,严禁翻印和传播

点击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

点击前往天猫旗舰店购买

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

强生血糖仪 稳捷血糖仪